<<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动态
天津:市委编办聚焦“五个坚持”促进服务升级高质量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时间:2022-12-15

  近年来,天津市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转变方式、探索创新,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水平,为促进天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一、坚持规范管理,推进登记服务标准化

  持续强化登记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登记事项目录,细化操作规程,编写示范文本、标准用语,不断提升登记服务标准化水平。一是制定并完善《天津市政务服务事项操作规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明确事项名称、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审查标准、办理程序和办结时限等要素,为服务对象提供清晰指引,实现事业单位登记事项全过程、全环节标准化,做到“一事项一标准”“一流程一规范”。二是制定并完善登记示范文本,将房屋无偿使用证明、开办资金证明、章程示范文本等模板上传至“天津事业单位在线”网站,方便服务对象免费下载,规范填报材料。三是编写事业单位登记一次性告知标准用语,对事业单位申报材料中发现的问题统一规范回复,实现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回复用语标准化,为规范登记服务夯实基础。

  二、坚持优化服务,提高登记办理便利化

  全面推行“减要件、减时限、减跑路”和“帮办”便利服务,切实减轻事业单位办事负担,提升登记工作效率。一是减要件。能通过部门共享信息核实情况的,不再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相关材料。二是减时限。设立、注销登记办结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变更登记当场办理、立等可取。三是减跑路。推行“容缺受理”,事业单位补齐材料后即时办结。推出登记材料和证书“双寄达”服务,在疫情期间发布《关于赋码登记工作“非必要不见面”的倡议书》,鼓励单位“网上办、双寄达、不见面”。经与天津市政务服务办等部门协商,将事业单位登记列入首批京津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切实提升京津异地办事便捷度。四是推行“帮办”服务。在办证大厅设置“帮办”服务专区,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对确有需求的服务对象全程帮办,实现“现场申报、当场受理”。

  三、坚持“互联网+登记服务”,提升登记管理智能化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在优化“窗口”服务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互联网+登记服务”,不断提升登记管理智能化水平。一是实行“一网通办”。对“天津事业单位在线”网站进行改版升级,打造覆盖市区两级的网上统一办理平台,实现全市事业单位登记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全面提升服务对象办事便利度。二是推进信息共享。利用“政务一网通”数据交换平台,每月定期向相关部门推送机关群团和事业单位数据信息,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推行电子证书。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电子证书试点工作,推动登记服务从“网上办”向“掌上办”延伸,促进事业单位登记由“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四、坚持信用监管,完善事业单位信用体系

  加强和创新事业单位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做好事业单位信用信息公示。将“天津事业单位在线”网站作为事业单位信用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将经过脱敏处理的事业单位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向社会公示,方便公众监督查询。二是开展统一代码重错码校核。明确专人每日登录全国组织机构代码数据服务中心代码公示平台,及时校核重错码数据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印发《关于做好事业单位和机关群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校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同步做好校核工作,夯实信用监管基础。三是加大事业单位失信惩戒力度。严格落实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有关规定,通过“信用中国(天津)”网站查询拟任法定代表人是否被列入“失信黑名单”,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登记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银行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重大问题联合协商、联动检查,形成监管合力,提高事业单位失信成本。

  五、坚持探索创新,助推科技赋能成果转化

  高质量推进海河实验室建设,是天津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重大举措。按照海河实验室建设要在组织模式、运行管理、科研活动、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体系化的体制机制创新要求,天津市委编办深入研究,提出以登记设立方式赋予海河实验室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不核定机构编制,不定行政级别,由实验室依章程自主管理,人员按需设岗,合同管理,实现政府所有,独立法人运行,市场化“双聘”用人,以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助推海河实验室成功引育战略领军、院士后备的顶尖人才团队,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的技术,全力打造创新引育、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目前,海河实验室已完成登记,跑出了机构编制助推科研成果赋能转化的加速度。

  (天津市委编办 供稿)